功能醫學自學聖經-廖翔博士帶你24週奠定功醫基礎

The Funcitonal Medicine Insightsa self-learning approach to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作者: 廖翔
中文書名:功能醫學自學聖經
出版商:MP專業培訓 出版日期:2023/06/1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含運):3,300元(送24堂直播導讀課程) (⚠️本書少量印刷,數量有限,售完絕版)
出貨時間:每週一
最後加印候補 海外訂購

內容簡介

本書目錄

推薦序 p.8 

作者序 p.9

第一章:全球醫療簡史與飲食的演化

1.人類生活與飲食的演化

     –  人類究竟是如何一路變成今天的模樣? p.16

     –  人類飲食的改變 p.22 

2.西方醫療的演化

     –  古希臘醫學 p.26 

     –  羅馬醫學 p.27 

     –  中世紀醫學 p.28

     –  文藝復興醫學 p.29

     –  現代醫學 p.30

     –  另類醫學與慢性病 p.35

     –  現代西方醫療之外的傳統或替代療法 p.37

3.中國傳統醫學 p.37

4.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醫學(Ayurveda)p.40

5.整合醫學的概念 p.41

6.功能醫學發展 p.43

7.整合醫學與功能醫學 p.46

8.從人類的社交行為反應探討醫療 p.48  

9.從功能醫學走向整合醫學 p.62

第二章:基礎科學的臨床應用 

細胞生物學 

1.從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病理開始認識細胞生物學 

     –  細胞蛋白質分泌機制 p.71

     –  β- 澱粉樣蛋白(Amyloid β)作用機制 p.76

     –  細胞凋亡(Apoptosis)與細胞週期(Cell cycle) p.80

2.細胞訊息的傳遞過程 

     –  細胞調節能力 p.89

     –  細胞信號傳遞和溝通 p.90

     –  神經細胞接受胰島素訊息傳遞 p.93 

     –  細胞接受體調節機制 p.95 

     –  細胞膜結構 p.90 

     –  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機制 p.100 

     –  細胞核蛋白質(Nuclear protein)的訊息調節 p.102 

3.細胞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 

     –  細胞的遺傳物質 p.103 

     –  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對基因表現的調節 p.104  

     –  甲基化(Methylation)與表觀基因(Epigenomics)的調節 p.108 

     –  基因表現蛋白質製造 p.111  

     –  蛋白質轉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112

4.細胞如何組織成一個器官 

     –  細胞胞器和器官的複雜性 p.115

     –  細胞分化和發育 p.116

     –  神經組織的構成細胞 p.117

     –  神經訊息傳遞物質(Neurotransmitter)路徑 p.121

     –  神經元的連結組成 p.125

     –  大腦可塑性與大腦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角色 p.129

     –  殭屍細胞(Zombie cells)問題 p.134 

     –  細胞自噬作用(Autophagy) p.140 

5.粒線體其實是外來生物

     –  細線體的生物功能角色 p.143

     –  內共生理論(Endosymbiotic Theory) p.144

     –  粒線體的複製 p.150

新陳代謝生物化學

粒線體的能量產生:呼吸鏈(Respiratory chain)運作

1.粒線體中的克氏循環(Krebs cycle)提供呼吸鏈運作 p.152

2.人類的大腦為何極度耗能? p.155  

3.粒線體呼吸鏈的能量產生路徑 p.156

4.粒線體中的克氏循環(Krebs cycle)提供呼吸鏈運作 p.159

5.醣類的代謝路徑 p.165

     –  糖解作用 (Glycolysis) p.167 

     –  糖質新生作用 (Gluconeogenesis) p.169

     –  醣類的其他路徑:五碳糖磷酸路徑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172

4.脂肪的代謝路徑 

     –  脂肪能量代謝  p.174

     –  必需脂肪酸路徑  p.177

     –  脂肪生合成路徑  p.179

     –  膽固醇生合成  p.181

     –  各種脂蛋白的角色 

     –  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p.183

6.胺基酸代謝路徑 

     –  胺基酸能量代謝 p.189

     –  解毒代謝(Metabolic detoxification)反應 p.190

     –  胺基酸代謝路徑網路 p.195

     –  核酸代謝路徑  p.199

8.細胞能量代謝調節 

     –  能量代謝反應的調節 p.201

     –  能量代謝的路徑選擇 p.207

     –  腫瘤細胞代謝 p.214

腸道菌叢是一個虛擬器官 

1.物種生態位理論 p.219

2.腸道菌叢被認為是虛擬器官的起源 p.230 

3.腸道菌叢與大腦的互動 

     –  腸道菌叢對於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的影響 p.232 

     –  腸道屏障的作用機制  p.234 

     –  腸道菌叢代謝物對於大腦的影響機制 p.236

     –  腸道菌叢對神經退化疾病的影響 p.242  

     –  腸道道菌叢對於泛自閉問題(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影響 p.243 

4.腸肝軸(Gut-Liver Axis) p.246

5.腸肺軸(Gut-Lung Axis) p.254  

6.腸道菌叢與免疫系統交互作用 p.256

7.小腸細菌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 p.260 

8.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p.263

9.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p.265

神經內分泌 

1.壓力反應 

     –  腎上腺荷爾蒙與自律神經反應 p.267

     –  睡眠機制影響 p.275

     –  多巴胺與血清素 p.278

     –  大腦和神經傳導物質 p.282 

     –  影響情緒最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p.287 

     –  多巴胺和血清素機制 p.291 

     –  甲基化反應與神經情緒表現 p.295

2.性腺荷爾蒙

     –  女性更年期 p.299

     –  男性更年期 p.301

     –  甲狀腺 p.303

第三章:個案評估

1.諮詢概論 p.308 

2.自學聖經專用問卷 p.312

3.與個案建立信任關係 p.332 

4.找到問卷與諮詢之間矛盾 p.334 

5.找出問題的根源 p.337

第四章:功能醫學七大系統檢測分析

1.檢測總表 p.347

2.常規醫療檢測

     –  基本量測 p.353

     –  體組成分析 p.354

     –  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分析 p.356

     –  常規血液生化檢驗:血液常規檢驗 p.360

     –  常規血液生化檢驗:血液生化檢驗 p.361

     –  常規血液生化檢驗:代謝指標 p.364

     –  常規血液生化檢驗:免疫狀態 p.370

     –  常規血液生化檢驗:荷爾蒙 p.374

3.功能醫學檢測 p.378

     –  腸胃消化系統:

            –   DIGIN方向 p.385

            –   腸道滲漏 p.387

            –   菌叢代謝物 p.390

            –   菌相分析 p.393

            –   消化功能糞便分析 p.397

     –  免疫系統

            –   食物過敏檢測 p.400

            –   紅血球細胞膜脂肪酸分析 p.406

            –   免疫細胞類型 p.407

     –  神經內分泌系統:

            –   神經傳導物質 p.409

            –   壓力荷爾蒙反應 p.415

            –   甲狀腺荷爾蒙評估 p.416

            –   性腺荷爾蒙評估 p.418

            –   甲基化評估 p.420

            –   ApoE基因型 p.422

     –  代謝系統:

            –   能量代謝代謝體分析 p.423

            –   脂蛋白亞型分析 p.425

     –  循環系統:

            –   氧化還原平衡 p.428

            –   血管內皮功能分析 p.434

結語 p.439

參考資料列表  p.441

 

 

————-以下是書籍試閱內容————

作者序 p.9

廖翔 博士

出書是從我五、六年前就開始想做的事情,前陣子終於因緣俱足,得以讓我現在有動力,全力寫出一本,濃縮這二十幾年來功醫從業經驗的醫療自學書籍!為何是寫自學書籍,這就要話說從頭~
 
在學校教書時,很多學生常問我,生物化學這麼難,要怎麼學好?想想自己當初在大學時,每天鬼混玩社團之間,面對一堆複雜的結構式、原文化學名稱、還有一看就迷茫的代謝路徑,根本看不下去也讀不懂。所以,是的,我的大三必修課生物化學就這樣「被當掉」了,然後真的覺得生化好難。
 
到了大四,想要考碩士班,重新開始讀生化這門必考科目,從能量代謝方面無意間開始,越讀越開始產生興趣,尤其是對於這些代謝機轉、中間代謝、以及與人體疾病之間的關聯非常著迷,特別是在分子細胞生物、細胞訊息傳遞、以及糖尿病的病理機制方面。
 
於是執著地想要考生化相關的研究所,而非我原本所念的食品科學方面。就這樣我的大學生化歷經「三修」,還又去台北榮總當了一年研究助理,兼著還去陽明大學旁聽課程,才終於考上我所希望的生物化學所。
 
在台北榮總參與的研究工作,此時我是做腸道菌叢對於膽酸的反應活性相關研究,在當時還沒有”功能醫學”這樣的名稱,但所跟隨的簡光章醫師、蕭明熙老師,都已經是以從人體生理生化功能運作的角度在探尋疾病的根源。這樣的思維其實就與更早的如美國西雅圖從事自然荷爾蒙治療的 Dr. Jonathan Wright 等醫師十分接近。
 
後來到抗衰老診所工作期間,開始接觸Dr. Jeffrey Bland所創辦的Institute of Functional Medicine所辦的的課程。這個每年有眾多專業醫師和其他醫療人員參加的教育訓練,有著完整的理論架構和實務操作體系。隨著自己在診所工作期間的參與的研發和臨床實務,接觸更多的醫師和學者專家,尤其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科背景的觀點視野,每個階段都讓我有不同面向的成長與收穫。
 
或許有些不一定是以「功能醫學」為名,但是在學習歷程當中,整合醫學,功能醫學,生活型態醫學,Dr. Leroy Hood所提出的系統生物學和4P 醫學,不管是以什麼樣的方向呈現表述,都能夠彙整成知識系統來思考人體。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跟我一樣幸運,能夠在生物化學被當後,因為讀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而重新燃起學習慾望,或遇到願意引領的自己前輩先進,那這些想要學習卻又無從著手的人,該怎麼辦?更不要說,那些不是醫療背景的健康產業工作者,卻又想學相關醫學知識,這自學過程會有多麼困難!
 
我在學校教過學生,從大學部到碩博士生都有,在診所教過醫師,也在線上教過國內外的醫療專業工作者,大家最常遇到的學習困難都大同小異,那就是「基礎不好」,這邊說的基礎不好不是貶義,而是學習上的困境。
 
學習功能醫學,最重要的基礎就是「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很多人大學有學過,但學校教科書上的知識,學術上的論文文獻,如何將這些知識串聯整合,在實際上能夠應用到臨床上,還是有著還是有一大段差別的。而隨著應用不易,許多基礎的生理或生化知識,也就很容易慢慢淡忘。
 
以前我都會簡單的跟有興趣的朋友說「你可以去買生理學與生化學的書來讀」,後來發現這一句建議基本上根本無效,因為好的生化與生理學書籍並不缺,但缺的是書裡面知識怎麼銜接到臨床。這些其實算是某種知識的斷層!
 
真的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最後想到我能夠做的,就是我自己來寫吧!
 
並不是我比產業內先進更厲害,而是我自己能體會大家的學習困境,一個生物化學曾經被當掉的人,總不可能是學霸,能夠有多聰明吧哈哈!但正因為這樣的經歷,更能感同身受大家的問題。
 
當然生物化學只是一小部分,這本書內容會從醫療的時空歷史觀談起,讓大家知道文明演化、醫療、飲食、功能醫學到底怎麼走到今天的。再來會幫大家進行知識連結,將生理與生化學的基礎知識銜接到臨床面向,所以這本書最好搭配生理學與生物化學課本一起閱讀(書中有推薦)!
 
再來,會談談我從過去的工作與研究經驗當中,參照許多版本而重新設計的問卷諮詢問卷。從問卷之後就是檢測的開立與分析,帶大家依照不同情境解析各個系統的檢測數據,最後建議的臨床解決策略,我也依照功能醫學七大系統逐一列舉來跟大家分享。
 
這本書內容蠻龐大的,怕大家啃不下去,我也決定免費帶讀者導讀,讓有心真的想學功能醫學的朋友有一個更好的學習體驗。
 
我與出版團隊原先是想直接找到好的書來代理,但研究之後還「真的」沒有這種專業醫學知識的自學書籍,市場可能真的太小了。但對於醫療有興趣的朋友,真的很多,於是希望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帶領有緣的讀者一起踏入功能醫學或更認識醫療。無論你的背景是什麼,只要你對功能醫學或醫療有興趣,我都有信心這本書可以幫助到你。
 
「幫所有對於醫療或功醫有興趣的朋友,搭建一條知識銜接的橋樑,並打下扎實的自學基礎。」
 
這是我出版本書的初衷!感謝你閱讀到最後,期待與你書中相見~
 
 

小腸細菌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 p.260

小腸細菌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是指小腸內細菌數量過多或菌相失衡的一種病態。正常情況下,小腸內的細菌數量遠低於大腸,而且以有益菌為主。當腸道菌叢失衡,也就是共生益菌減少,病原菌增加。在SIBO 狀況下,小腸內的細菌數量會明顯增加,且可能包括一些對人體不利的病原細菌。

SIBO 的發生可能來自有非典型的菌叢在腸道中生長,這可能會與曾經經 歷腸位到手術而有沾黏發生的狀況,或者胃酸不足、長期使用制酸劑、腸胃 蠕動減緩、或長期使用會減緩腸胃蠕動的藥物如三環類抗憂鬱藥物,或者甲 狀腺功能低下等狀況有關。

通常SIBO 的發生也可能伴隨有黴菌或酵母菌在 腸道的過度增生,例如白色念珠菌,尤其是長期使用制酸劑的患者。當SIBO 發生時,過多的細菌會與宿主競爭營養物質,導致營養不足和消化不良。此 外,過多的細菌還可能破壞小腸黏膜,影響消化酶的分泌和營養素的吸收。

SIBO 可能引起腸道蠕動減慢,進一步加重細菌過度生長的問題。同時, 過多的細菌還會產生大量的氣體,引起脹氣、腹脹、腹痛等症狀。如同前面 所討論的腸道菌叢與免疫系統的共生關係,當SIBO 發生,對於免疫功能也 會造成嚴重影響。SIBO 可能會破壞腸道的黏膜屏障,造成腸道滲透性增加, 使得細菌和外來物質容易進入血液,引起更嚴重的免疫反應和自體免疫疾病 風險。在這樣的機制下,加上營養不足,很容易引發如慢性疲勞、纖維肌痛 症等疾病。

即使是一般所認知的益生菌,如果使用劑量太高,生長過多,也可能形 成SIBO。雖然面對SIBO 的狀況,是否可以應用有益菌進行治療,替代不好 的細菌,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然而,在SIBO 狀況下,大量使用有益菌可 能不是好的選擇。另外,有研究指出在SIBO 發生時也不適合使用大量的益 生質進行介入,可能會造成SIBO 的狀況更加嚴重。

在許多營養補充品或腸道菌相相關的機能性食品當中,經常會添加益生質菊糖(Inulin)。然而,在最近的研究當中發現,過度的攝取菊糖可能在某 些特定的狀況下,會提高罹患肝癌的風險。 在一項動物實驗當中,研究者對實驗小鼠餵食菊糖,結果有1/10 的健康小鼠發生了肝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發生惡性腫瘤的老鼠血液中的膽酸濃度都很高。這是由一種名為門靜脈系統分流的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這種缺陷以前一直沒有被發覺。

在健康的身體中,腸道的血液會流向肝臟,然後在進入全身的體循環之前,血液就會被肝臟過濾。當存在有門靜脈系統分流的缺陷時,來自腸道的血液會繞過肝臟,未經由肝臟過濾就進入身體的體循環。所有血液中有膽酸過量的老鼠都容易受到肝損傷,但只有攝取菊糖的老鼠罹患了肝癌。值得注意的是,100% 攝取菊糖的老鼠都發生了癌症。

對於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的推論認為膳食中的菊糖會有助於抑制發炎問題,但可能因為導致免疫過度抑制,而對肝臟不利。研究人員推測,膽酸的量可能可以作為肝癌風險的指標之一。在1985 年至1988 年間的一項研究,收集224 名男性的血清樣本分析膽酸的量,發現肝癌患者血中膽酸量是非肝癌患者的兩倍。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纖維攝入量、血中膽酸量和肝癌之間的關係,發現在血清膽酸最低的四分之一的樣本中,高纖維攝取量可降低患肝癌風險29%。然而,對於那些血清膽酸高,並且纖維攝入量較高的受試者,肝癌的風險增加了40%。

對於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認為血清膽酸可以做為肝癌風險的評估指標,同時,雖然菊糖可能對大多數人具有潛在的健康效益,但可能在某些狀況下,過多攝入菊糖這一類精製纖維可能有提高罹患肝癌的風險。因此,在攝取菊糖時應保持適度,並且可以密切追蹤可能與肝癌風險有關的血清膽酸量。

更多專業內容,請支持我們購買實體書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翔 博士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 營養學博士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 秘書長

-Globalmednews 特約編輯

-中華生科技(股)公司 學術部經理

-健康好診所功能醫學部 主任

-日月星診所 副院長

-Elsevier Taiwan Editorial Project Manager

-安法診所 醫事部主任

 

♦️24堂導讀課-課程表♦️

第一梯線上導讀課時間為 2023/07/30(日)到2024/01/07(日)一共24週的週日 13:30-14:30 上導讀課。如果你第一梯有時間無法配合,可以上第二梯,第二梯導讀課預計 2024/02/19 開始,每週一晚上19:30-20:30,連續 24 週至 2024/08/05。

第一堂:人類生活與飲食演化

第二堂:西方醫療演化

第三堂:替代療法總整理

第四堂:從人類社交行為反應探討醫療

第五堂:從阿茲海默症病理開始認識細胞生物學

第六堂:細胞訊息的傳遞過程

第七堂:細胞基因表現

第八堂:細胞如何組織成一個器官

第九堂:醣類的代謝路徑

第十堂:脂肪的代謝路徑

第十一堂:胺基酸代謝路徑

第十二堂:物種生態位理論

第十三堂:腸道菌叢與大腦的互動

第十四堂:腸道菌叢與免疫系統交互作用

第十五堂:腎上腺荷爾蒙與自律神經反應

第十六堂:睡眠機制影響

第十七堂:多巴胺和血清素機制

第十八堂:甲基化反應與神經情緒表現

第十九堂:性腺荷爾蒙 – 女性

第二十堂:性腺荷爾蒙 – 男性

第二十一堂:甲狀腺作用機制

第二十二堂:功能醫學檢測

第二十三堂:功能醫學治療策略

第二十四堂:臨床個案分享

相關課程

課程介紹影片 課程優惠報名